然而,光鲜的背后,邹春兰却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。自从加入体工队,她就开始服用被称为“大力丸”的药物,每天一颗,直到1993年退役。这种药物已经被禁用,但她的教练依然让她服用,甚至为了掩盖药物的效果,还使用了“掩盖剂”。直到2001年,邹春兰在上海做检查时,才发现自己体内的男性激素水平居然比一般男性还要高。

即便如此,这些影响对于邹春兰来说似乎都不值一提。2002年,她举办了婚礼,虽然夫妻俩感情和睦,却一直没有孩子。她表示,这可能与她当年服药有关,但她并没有把这些当做人生的困扰。

然而,退役后,邹春兰的生活却进入了困境。她没有太高的学历,也缺乏社会经验,因此找工作屡屡碰壁。曾经,她做过养鸡生意、卖沙子、烤羊肉串,直到2006年,她终于在北京妇联和吉林省体育局的帮助下,开了一家干洗店,才算稍微安定下来。

伤病带来的磨难——艾冬梅

另一位令人感慨的运动员是艾冬梅。她1995年开始加入黑龙江省体工队,起初成绩非常优异,曾在多个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奖,尤其在小学六年级时便因3000米比赛打破全县纪录。可是,2003年退役后,她的生活却变得极为艰难。

当时她每个月收入不到300元,勉强能租住一个老旧的北京两居室。为了维持生计,艾冬梅开始摆地摊,每天清晨五点起床,直到傍晚才收摊。尽管如此,她每月的收入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。为了应急,她甚至把自己的奖牌偷偷卖掉,金牌大约能卖1000元,银牌500至300元不等,铜牌更便宜。

艾冬梅不仅面临经济困境,还因为教练王德显的侵占财产问题,将其告上了法院。经过九个月的审理,终于得到赔偿,解决了这一困扰她多年的问题。然而,她与王德显的师徒关系彻底破裂,也使得中国体育圈中“家长制”现象成为舆论的焦点。

篮球梦与人生的坎坷——黄成义

黄成义的经历也同样令人感慨。这位身高2.16米的山东篮球运动员,曾效力于北京京师队。黄成义的成长十分独特,12岁时他便长到1.8米,被体校选中重点培养,专攻中锋。1997年,他进入了北京体育学院,并与姚明一同训练。接下来的几年,他逐步进入了省队和全国青年队。

然而,2003年一次业余比赛中的伤病让他的篮球梦受到了重创。因腰部受伤,他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,而选择了小诊所的手术,结果导致下半身瘫痪。为了给儿子治病,黄成义的母亲卖掉了家中所有的财产,带着他来到了北京。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,他依然没有放弃篮球梦。在破旧的厂房里,他和母亲一起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,卧床上铺着油渍的旧报纸,餐桌上是残剩的烧饼和面条。

即便身体受限,黄成义依然有着不放弃的决心,他表示:“等伤养好之后,我还打算继续打篮球,别人都说我快30了,不行了,可我还是想碰碰运气。”

全球运动员的困境

不仅仅是中国,全球范围内,运动员因伤退役后的困境也屡见不鲜。美国单板滑雪选手杰米·安德森,曾在2009年因伤错过了大赛机会,并且在训练中遭遇了严重的脾脏伤害,差点丧命。拳王穆罕默德·阿里更是因长期的拳击生涯,最终患上了帕金森病,直到2016年去世,享年74岁。

运动员们,曾在赛场上为国争光,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。但在伤病面前,他们也只不过是普通人。为了曾经的荣耀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最终却大多被社会遗忘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