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年,中国队的对手包括沙特、伊朗、卡塔尔和科威特,而2001年小组中的对手则是阿联酋、乌兹别克、卡塔尔和阿曼。两次比赛都以小组第一出线,但很明显1997年的对手实力更强,沙特和伊朗当时在亚洲属于顶尖强队,尤其是伊朗,拥有阿里代伊、巴盖里、阿齐兹和马达维基亚等名将,其硬朗的球风使得中国队屡屡受挫。

很多人认为,1997年世预赛未能出线,与当时的主教练戚务生的战术安排有一定关系。虽然我部分认同这一观点,但我认为戚务生的水平非常高,尤其是在国内联赛中的表现相当出色,从他的排兵布阵和战术布局来看,也显示出了一定的智慧。否则,他也不可能被任命为国家队主帅。另一方面,米卢的到来为国足带来了新的局面。当时的米卢以连续四届世界杯带领不同球队突破小组赛的成绩,被称为“神奇教练”,可在中国队10-1大胜马尔代夫的比赛后,部分球迷却也对他提出了质疑,甚至高呼“米卢是个骗子!”

那么,戚务生与米卢之间,究竟存在怎样的差距呢?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:首先是排兵布阵,戚务生当时的战术安排和阵型变化非常多,这或许与当时的局势有关,需要应变。1997年国足主打451阵型,但也经常会变为541。阵型的变化让对手感到不知所措,但对球员的发挥却带来了不小影响,毕竟球员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“万金油”式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米卢的阵型保持得较为稳定,通常是442的中场菱形站位,并且球员发挥相对稳定。

此外,戚务生在临场指挥上的调整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。比如在与伊朗的比赛中,国足曾一度扳回比分,但由于几次换人调整未能发挥预期作用,最终未能把握住机会。而米卢则更加注重心理辅导和球员的情绪管理,他的名言“态度决定一切”深深打动了当时的球员,让他们能够稳定发挥,最大程度地展现出个人实力。

再者,赛前准备方面,米卢的心理辅导为球员的发挥提供了极大支持,而戚务生则未能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。1997年国足在对马达维基亚等关键球员的了解上存在明显失误,战术准备也显得过于仓促。在比赛前期,缺乏对形势的全面预估,导致了战术目标制定上的脱节。

总体来看,1997年世预赛的失败,并非单纯归咎于戚务生的责任。伊朗和沙特的实力确实不逊色于国足,国足若想出线,必须依靠超常发挥,但最终却错失了机会。同时,球队内部在对困难和局势的预估上也存在明显缺失,这一方面的不足,确实是主教练需要承担的责任。

至于2001年国足能成功晋级世界杯,除了当时的对手相对较弱,米卢的战术安排和赛前准备、心理辅导等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