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谢捷克队,中国男排0-3出局却因祸得福,赛后有三个收获
如果从亚洲的角度来看,甚至可以说,中国男排的目标应当是保住亚洲前八的位置,争取进入世界大赛的四强,才是如今非常现实的目标。
排球比赛与足球、篮球不同,强队的优势相当明显,尤其是世界排名相差十名以上时,比赛的胜负悬念就不会很大。对于中国男排来说,想要挑战世界前十、甚至是奥运会的资格,显然还需要做更多的砥砺。
看似简单的赛场成绩,其实背后隐藏着球队的实力、战术布局、个人表现等多方面的因素。因此,认清自己如今的实力和目标,不仅可以帮助中国男排设定更实际的目标,还能在未来的备战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压力,集中精力做好每一场比赛。
那么,接下来我们是否应当调整我们对中国男排的期望,放下对短期成绩的过高要求,去关注长期的球队建设和年轻球员的培养?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确立一支有潜力的队伍,而不是依赖一时的爆发,那就需要对球队的未来有一个清醒的规划,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短期的成绩。
如果回顾中国男排这次世锦赛的阵容,我们不难找出一个明显的问题——球队在采用老将上过于依赖。尽管老将刘力宾、李磊等人曾为球队做出了巨大贡献,但如今他们的竞技状态和体力已经明显不如巅峰时期,而年轻球员的培养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。
尤其是在主攻位置上,尽管我们面临人员不足的困境,但球队并没有给年轻球员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成长,反而继续依赖这些已经接近职业生涯尾声的老将。
这种现象实际上相当值得反思,如果中国男排能够打出优异成绩,老将的经验和稳定性固然重要,但如果成绩未达预期,继续依赖这些老将,实际上不仅没有带来成绩,反而让年轻球员错失了锻炼的机会。
比如,在过去的一些赛事中,女排通过失败给新人给予了宝贵的比赛经验,尽管成绩不好,但这些年轻球员的成长才是非常有价值的收获。
男排的情况显然不同。与其依赖老将,守住眼前的一点成绩,不如给年轻人更多机会,让他们在大赛中积累经验和信心。毕竟,年轻球员的成长才是中国男排长期发展的关键。如果我们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已经不再年轻的老将身上,那么不仅可能错失新的战力,还可能导致球队整体水平的下降。
在这场世锦赛的失利之后,我们或许需要彻底反思:是否该放下对老将的依赖,给年轻球员更多的机会去承担责任,去经历失败,去收获成长。毕竟,失利不可避免,但没有年轻球员的成长,失败就成了无价值的损失。
在这次世锦赛之前,中国男排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聘请外教。海宁,这位曾经带领其他球队取得过辉煌成绩的外教,成为了中国男排的主帅。然而,尽管他具备丰富的国际大赛经验,但他的莅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改变,反而让外界更加质疑:外教真能解决中国男排的问题吗?
中国排球曾长期排斥外教,直到近几年才开始尝试引进外国教练。这一转变,原本被认为是中国排球突破瓶颈、提升竞技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——即使是顶级的外教,也无法短时间内带来质的飞跃。
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:外教是否真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男排的深层次问题?我们如今的问题,是战术不当,还是球员的基础素质不足?还是管理层的决策失误?
如果外教的加入仍然无法解决球队的实际问题,那么我们是否应当考虑更加深入地反思中国男排自身的结构性问题?外教可以带来先进的战术理念,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本土球员基础和良好的球员发展体系,外教再怎么砥砺,也难以改变根本的格局。是否该放下对外教拯救的幻想,转而从根本上加强咱家的排球环境?
如今,外教和本土教练的争论仍然是中国排球界的一个热点话题。未来的中国男排,能否通过真正的本土化管理,发挥出更强的实力,可能是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